民事诉讼时效是保护民事权利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民事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但是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延长的除外。 那么,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计算时间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时间是从债权人...
民事诉讼时效是保护民事权利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民事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但是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延长的除外。
那么,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时间是从债权人提出请求的日期开始计算的。
债权人提出请求时,如果法律没有规定期限或者期限不明确,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民事诉讼时效的期间为2年,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例如,如果法律对诉讼费用的负担有规定,那么诉讼费用的期间为2年,但是可以延长到3年或者5年。
如果债权人在民事诉讼时效期间内曾经向债务人主张过权利,但是债务人没有履行义务,债权人可以在2年的时效期满后30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延长民事诉讼时效期间。
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延长,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根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不适用民事诉讼时效:(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为履行债务超过两年未与他人提起民事诉讼的。
因此,当涉及到身体受到伤害或者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时,债权人应当立即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延长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时效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债权人是否能够及时获得自己应得的赔偿,也关系到债务人是否能够逃避债务。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法律规定,保护自身权益。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