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顾问 > 律师收费标准 > 律师代理费 > 民事诉讼时效是什么意思(民事诉讼时效怎么判的)

民事诉讼时效是什么意思(民事诉讼时效怎么判的)

来源:律师在线整理 发布时间:2023-08-15 16:01:20 浏览量:24

1. 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2. 民事诉讼时效的审判实践问题 3. 结论 民事诉讼时效是法律规定民事主体在法律上享有权利期间的限制,通常在法律中规定为两年,但有些情况下,时效可以延长或缩短。 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

民事诉讼时效是法律规定民事主体在法律上享有权利期间的限制,通常在法律中规定为两年,但有些情况下,时效可以延长或缩短。

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在审判实践中,判断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中断和延长的情形以及计算方式等,是审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文将介绍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一、民事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136条规定,当事人对时效的中止、中断或者延长请求权的,应当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期间内提出。

法律没有规定期间或者期间已经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出。

根据《民法通则》第152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不受时效限制:(一)法律规定可以不受时效限制的;

(二)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期限消灭仲裁时效或者结束人民法院的执行的;

(三)法律规定中断时效的;

(四)法律规定延长时效的。

前款所列民事行为,当事人一方要求继续履行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间内提出。

根据《民法通则》第175条的规定,当事人超过时效请求赔偿的,不得要领取赔偿,但请求赔偿的权利不得放弃或者消灭。

当事人在时效期间内不提出请求的,时效消灭。

二、民事诉讼时效的审判实践问题

  1. 民事诉讼时效起算点的认定

在起算点上,一般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来确定。

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没有提出请求,则时效从法律规定的期间的最后一天起算;

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的最后一天没有提出请求,但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提出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则从合理期限之日起算。

  1. 民事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

在中断的情况下,一般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法律规定来确定。

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提出请求,但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了时效,则该中断行为视为对时效的中止,并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

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但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因中断了时效,则该中断行为视为对时效的中断,并从中断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

  1. 民事诉讼时效延长的认定

在延长的情况下,一般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法律规定来确定。

如果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提出请求,但由于某种原因延长了时效,则该延长行为视为对时效的延长,并从延长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

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但由于法律规定的原因延长了时效,则该延长行为视为对时效的中断,并从延长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

三、结论

民事诉讼时效是法律规定民事主体在法律上享有权利期间的限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在审判实践中,判断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中断和延长的情形以及计算方式等,是审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正确认定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中断和延长,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

特别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

推荐阅读

诉讼时效 民事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