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的过程中,如果权利受到侵害,需要及时提出请求并超过规定期限未提出的,则权利消灭。 民事诉讼时效是保障民事主体权利的重要法律手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民法通则》对民事诉讼时效进行了规定。 根据该法第135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
民事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民事主体在享有权利的过程中,如果权利受到侵害,需要及时提出请求并超过规定期限未提出的,则权利消灭。
民事诉讼时效是保障民事主体权利的重要法律手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民法通则》对民事诉讼时效进行了规定。
根据该法第135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律另有规定的,是指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调解协议、判决、裁定等。
根据该法第142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不适用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一)已经履行完毕的;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无需证明权利受到侵害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殊情况下无需证明权利受到侵害的。
除此之外,根据《民法通则》第148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也可以中止、中断或者延长。
中止、中断或延长期间的具体规定由法律规定。
在实际应用中,民事主体应当注意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并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提出请求,避免权利丧失。
如果民事主体未在规定的民事诉讼时效期间内提出请求,则丧失胜诉权。
因此,民事主体在发生权利侵害时应当尽快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册律师
法律服务时间
开通城市分站
我要找律师
一对一咨询